
【中医针灸学副高考试历年真题】
中医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,经过几千年的发展,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,为了选拔优秀的中医针灸学专业人才,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定期组织中医针灸学副高考试,本文将对近年来的中医针灸学副高考试真题进行梳理和分析,以期为广大考生提供参考。
基础知识部分
1、经络的定义及分类
A. 经络是人体内的一种特殊结构,是气血运行的通道。
B. 经络分为经脉、络脉和奇经八脉。
C. 经脉主要分布在人体的前、后、左、右四面;络脉分布于全身;奇经八脉包括督脉、任脉、冲脉、带脉、阴跷、阳跷、阴维、阳维。
2、腧穴的分类及特点
A. 腧穴分为经穴、奇穴和合穴。
B. 经穴是经络上的穴位,主要分布在四肢和头部;奇穴是指非经非络的特殊穴位;合穴是经络上相互联系的穴位。
C. 腧穴的主要作用:通经活络、调和阴阳、疏通气血、调整脏腑功能等。
3、针刺技法的分类及特点
A. 针刺技法分为直刺、斜刺、提插、捻转等。
B. 直刺是指针尖朝向穴位的正中线垂直进针;斜刺是指针尖沿穴位的水平方向进针;提插是指在进针的过程中,先快后慢地提起再插入;捻转是指在进针的过程中,用手指或针柄轻轻捻动针身,使针尖在穴位内做不同角度的运动。
C. 各种针刺技法的作用:直刺主要用于浅层穴位,适用于表浅病证;斜刺主要用于深层穴位,适用于里层病证;提插可用于调整气机的升降,适用于气滞血瘀型病证;捻转可用于调整阴阳平衡,适用于阴阳失调型病证。
临床应用部分
1、针灸治疗颈椎病的常用穴位及操作方法
A. 风池穴:位于颈后头颈交界处,治头痛、眩晕等症,操作方法:直刺0.5-1寸,捻转至局部酸胀感。
B. 天柱穴:位于颈背部,治头痛、肩背痛等症,操作方法:直刺1-1.5寸,捻转至局部酸胀感。
C. 肩井穴:位于肩胛骨与颈椎横突之间,治肩臂疼痛、肩周炎等症,操作方法:直刺0.5-1寸,捻转至局部酸胀感。
D. 睛明穴:位于目外眦下方,治目赤肿痛、眼疾等症,操作方法:直刺0.3-0.5寸,捻转至局部酸胀感。
2、针灸治疗膝关节疾病的常用穴位及操作方法
A. 阳陵泉穴:位于小腿外侧胫骨头下1/3处,治膝关节疼痛、下肢水肿等症,操作方法:直刺1-1.5寸,捻转至局部酸胀感。
B. 曲泉穴:位于膝内侧髌骨下方凹陷处,治膝关节炎、膝关节痛等症,操作方法:直刺1-1.5寸,捻转至局部酸胀感。
C. 足三里穴:位于小腿前外侧,当膝盖微屈时,距膝关节下三横指(中指)处,治膝关节疼痛、下肢乏力等症,操作方法:直刺1-2寸,捻转至局部酸胀感。
D. 太冲穴:位于足背部,当第一跖骨间隙凹陷处,治膝关节疼痛、脚气等症,操作方法:直刺0.3-0.5寸,捻转至局部酸胀感。
通过对近年来中医针灸学副高考试真题的梳理和分析,我们可以发现,考试内容主要围绕经络、腧穴、针刺技法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展开,广大考生在备考过程中,要重点掌握这些知识点,熟练运用各种针刺技法,并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,以提高自己的临床应试能力。